当前深化革新的一个紧张课题是高等教导系统体例革新。自2014年起,由清华大年夜学、北京大年夜学和上海市率先提议的中国高等教导综合系统体例革新,力图使一部分中国高校进入天下一流大年夜学的行列。大年夜学革新的关键之一,是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体系,分外是得当中国成长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科技高速成长、中国快速崛起的本日,“我们的大年夜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的问题更值得思虑。作者为此访问了清华大年夜学王希勤教授,请他谈谈对高校教导系统体例革新的见地。

清华大年夜学王希勤教授
必要培养精彩的思惟家和科学家
鲁白:王教授,您在多年前担负清华电子系系主任的时刻,对高等电子工程教导的教授教化系统体例革新,进行了多年的思虑、探索和实践。那您觉得中国高等院校的教导体系,尤其是清华北大年夜这类中国顶尖大年夜学,必要革新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王希勤:中国进入立异驱动成长的紧张历史阶段。清华原有的教导体系已与当今中国快速成长的现状异常不适应了,必须进行综合性的革新。清华的门生,传统的特征便是听话、出活、醒目事,然则大年夜学不仅要出工程师,还要出思惟家。我们招收了全国最好的门生,本科每年招收3000多人,10年便是3万多人,100年便是30万人,这里面能不能出几个精彩的思惟家和科学家,办应当今和未来中国与天下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我觉得这是清华的历史责任,既是对国家的责任,也是对天下的责任。可是思惟家不是用培养工程师的模式培养出来的,科学家也不是今朝这样培养出来的。未来清华要成为天下顶尖大年夜学,必然要给门生创造优越的情况,形成优越的学术生态,真正做到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才能培养出巨大年夜的思惟家和精彩的科学家。今朝的教导体系与这一目标是不匹配的。十年来,电子系为此进行了一些局部的探索。
教导革新终极要看门天生才环境
鲁白:您感觉这些探索效果若何?
王希勤:作为探索的实施者,我自己很难去评价,而且教导的革新很难用短期的效果来评价,终极要看门天生才的环境,但我可以给你讲两个例子。几年前,一位电子系卒业生到斯坦福大年夜学深造,仅仅花了六个月的光阴,就以优良的成就经由过程了博士生资格考试。我就问他为什么能在这么短光阴内经由过程?他说,对付我这样从清华电子系卒业的门生来说着实很轻松。我在清华进修阶段,已经掌握了电子信息科学技巧学科的整体框架和总体思路,以是筹备考试时只要再多花一点精力完善,就很轻易地经由过程了考试。还有一位门生在电子系读本科的时刻进修异常好,而且科研事情体现也异常出色,本科卒业前就已经颁发了几篇很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一次我有时机见到了他美国的博士导师,我很自满地跟他导师说:“你招到了我最好的门生!”那位教授严肃地说:“No!No!他不是你最好的门生。”我听到这话很诧异,那位教授微笑着又弥补道:“他是全天下最好的门生!”
教授教化理论三大年夜道理值得推重实践
鲁白:从这两位门生身上,能感到到电子系的教授教化革新取得了成效。那您能详细谈一下您的教授教化革新理念吗?
王希勤:谈到我们的教授教化理念,我先讲一个故事“Fish is fish”。我在伯克利加州大年夜学做造访学者时代,有一天从社区藏书楼借了一本小人书回来给儿子讲故事,书名叫《鱼便是鱼》。我陪孩子一路看书里的图片,感慨颇深。这个故事讲,水中两颗卵分手孵化成了小鱼和小蝌蚪。小蝌蚪长大年夜成为田鸡之后,跳出水去到了外貌很多地方。有一天田鸡回到水中又碰着了老同伙鱼。鱼问田鸡:你去了那么多地方,都见到了什么?田鸡说:天下很大年夜,你真的应该去看看。有一种动物叫做“鸟”,它有尖尖的嘴巴,有两条腿,可以在地上跳,还有两只同党,长着五颜六色的羽毛,可以在天上飞。鱼在心里就想象鸟的形象,他想到的是一条鱼,嘴变尖、还长了两个同党在飞。田鸡又说:我还见到了奶牛,它有四条腿,头上有犄角,身上长开花斑。鱼心里就想象出一条鱼长出了四条腿、身上有奶牛花斑的样子。田鸡还说:这个天下还有“人”,他们用腿站立走路,戴帽子、穿衣服。鱼又在心里想象一个站起来的鱼的样子。后来小鱼筹备自己也出去看看,他就跳出水面,可是发明自己不仅不能移动,而且也不能呼吸。亏得田鸡及时赶到,把他推回水里。田鸡跟鱼说:鱼便是鱼,你照样回水里去吧!
这个故事后来被美国工程院的一份关于工程教导的钻研申报引用,用来阐明今世进修理论中的三大年夜基滥觞基本理。
第一,Preconception道理。门生是带着已有的常识(Preconception)来到课堂的。比如说,每个门生来清华之前,都是当地黉舍的高材生。到清华时,会带有曩昔受教导的Preconception。假如他们已经建立起来的观点没有被纳入教授教化之中,那么他们将很可能吸收不了新的观点和信息,或者纵然能为了考试目的进修新的常识,也是一脱离课堂还将回到他们那些原有的常识体系中去。教导的目标之一,便是要突破原有的Preconception,否则,鱼形成的“鸟”“奶牛”和“人”的观点永世是鱼的样子,想象新事物时永世会往自己熟识的鱼的样子上面去套,那么“鱼就永世是鱼”,而弗成能吸收新的观点。
第二,Core-conception道理。田鸡跑到大年夜陆上,看到鸟、奶牛、人,它只把形状的常识奉告了小鱼,而没有把这些动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形状的常识奉告小鱼。这里面最基础的便是进化论的思惟:动物必然要适应情况。必要翱翔时,就进化出同党;必要在地上走,就进化出腿;必要开释双手的时刻,就进化出竖立行走。这些征象看似纷纷繁杂,但背后有一个基础的进化论理论在支撑:只有适应生计情况,才能生计下来。小鱼由于没有掌握这个常识,不知道自己不能适应水外的情况,差点丢了自己的性命。繁复的千变万化,每每会有一个基础理论在背后驱动,这个便是Core-conception。
教授教化也是这个事理。在清华的教授教化中呈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课程分得越来越细,各个教授只教某一个很专业领域的一小部分内容。教授教化的整体常识框架和布局逐步暗藏到背后,以致师长教师自己都已经搞不清楚了。而常识布局和脉络着实可以赞助门生搞清楚学科和学科之间的关联,有助于门生记着常识、更快地回忆常识、匆匆进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
举《电子信息科学技巧导引》这门课程的例子来说。我仔细回首了400多年电磁学成长的历史,力求找出电子信息科学技巧的常识架构。我留意到,摩擦起电机的发现,使得人们可以钻研“静电”,从而形成了 “正电”“负电”的观点,进一步形成了“导体”“绝缘体”的观点,并终极形成了一套电荷互相感化的理论。电堆,也便是电池的发现,使得人们可以钻研“动电”,从而加深了人们对电和磁关系的熟识,并形成了“电场”“磁场”“力线”的观点,终极形成了电磁场理论,从而孕育发生了“无线电”。阴极射线管的发现和电子的发明,使得人们可以经由过程节制电子的运动制作出各类“电子管”,做出“振荡器”“放大年夜器”,进而做出各类功能的电子电路,形成“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的发现,使得人们可以把繁杂电路做到一个很小的芯片里面,再进一步把二值逻辑和谋略机模型引入进来,数字电路慢慢变成集成电路的主流,孕育发生了集成化的CPU(谋略机中央处置惩罚器),进一步孕育发生了谋略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这样一个成长过程,由一个个技巧发现驱动,赓续加深了人们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巧的熟识,孕育发生一个个理论“范式”,形成了一整套严谨的常识布局和脉络。电子系新生导引课的第一堂课由我去讲,我就讲电子信息科学与技巧的基础脉络及其历史,包括成功的和掉败的历史。这个简介能够赞助门生建立一个电子信息科学技巧的整体框架。同时,系里还要求每门电子系课程的主讲西席都要环抱核心常识体系来构建自己课程的核心观点体系,每个新的常识都可以联系到这个核心体系上去。从进修理论来讲,这个教授教化体系培养的门生,记常识快、具有深入的实际常识的根基;理解各个学科的关系、能在一个观点架构的背景下理解事实和不雅念;并且以有助于回忆和运用的要领组织好常识。我们把这样的一个常识体系形象地比喻成导游给旅客的一张“舆图”。有了这张舆图,纵然是那些导游没有带旅客去过的地方,旅客也可以在方便的时刻自己去。
第三,Metacognition道理。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指对认知的认知。田鸡没有赞助小鱼懂得他对其它动物的认知是否精确,田鸡自己也不懂得小鱼的认知状态,是以不是一个好的师长教师。基于元认知的教授教化措施能够赞助门生懂得自身的进修状态,学会经由过程确定进修目标和掌控达到这些目标的历程来节制他们自身的进修。
“删削述正”应是顶尖大年夜学的任务
鲁白:您讲的教授教化理论中一个异常核心的不雅点便是要建立Core-conception和Core structure。您能再深入地讲一下这个问题吗?
王希勤:现在的教授教化体系中,西席常常深入解说某一小领域的最新常识。这种教授教化体系下,门生确凿能够在一个一个特定的小领域中研究很深,然则这就好比门生在常识的大年夜森林里,只听到师长教师描画了几片精致的叶子,然则轻忽了全部森林。这种碎片化的常识,缺少整体性,门生不轻易记着、不轻易看到不合征象背后的合营本色、不轻易在新的问题眼前运用已经学过的常识。这对付培养具有宽阔视野和深入洞察力的思惟家和科学家是远远不敷的。
事实上,我们中国人是有收拾常识体系的传统的。据《传习录》纪录,王阳明曾经说孔子对“六经”只是“删削而述正之”,未曾添加一句。孔子担心“繁文”扰浊世界,以是追求大略,要求人们不要逝世抠字句,而要追求翰墨背后的本色。
“删削述正”也应该是当今顶尖大年夜学要完成的义务,分外是在常识爆炸的本日,这一义务显得尤其紧张和紧迫。删削后留下的叫“经典”。“经”和“纬”是织布中的两种线,竖直线被称为“经”,横向的线叫做“纬”。织布时,“经”固定不动,经由过程穿插“纬”以及节制“纬”的疏密和色彩来节制布的稠密与花纹。我们的常识布局也是这个事理。那些基础的理论根基,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便是“经”,不是不能变,然则不能随意变。在进化论这个“经”上,可以加“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等“纬”,每个师长教师可以讲自己最杰出的器械,但这个历程中不能损掉落整体的常识框架。经是对纬的抽象,纬是对经的富厚,二者都可以跟着教授教化历程赓续在门生头脑中丰满起来,而且必要彼此交织才能在门生头脑中形成完备的学科常识体系。经和纬都很紧张,然则假如光阴有限,要舍弃一些教授教化内容,我的见地是,宁愿损掉落一些“纬”,也不能损掉落“经”。
总之,Core-conception很紧张,然则这只是进修理论三个基滥觞基本理之一。事实上,我们本日很多关于教授教化的争辩都是发生在“到底以谁为中间”这一点上。以门生为中间?以常识为中间?以评价为中间?以讲堂为中间?照样以其余什么为中间?不合的不雅点形成了不合的理念和做法。从进修理论来说,以门生为中间,强调的是Preconception;以常识为中间,强调的是Core-conception;以评价为中间,强调的是Metacognition;以讲堂为中间,强调的是进修情况的紧张性。西席是教授教化活动的组织者和门生的引路人,在这几个方面都要发挥好感化。不懂得门生Preconception的师长教师,不会是好的师长教师;不清楚Core-conception的师长教师,也不会是好的师长教师;不会运用评价手段赞助门生和自己掌握教和学的状态的师长教师,也不会是好师长教师;不能在讲堂上建立鼓励质疑、引发好奇心氛围的师长教师,也不会是好的师长教师。黉舍正西席的治理和办事假如不能让师长教师做好这些事情,就应该进行革新。
(作者系清华大年夜学教授、“常识分子”微信”民众,”号主编)
(原题为:《我们的大年夜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清华大年夜学教授王希勤谈高校教导系统体例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