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 传道受业解惑也!
都说教师是世界上最美好最神圣的职业,殊不知美丽的杭州出现这么一件事,让老师从神圣的神坛上跌了下来!
杭州一小学叫吴海燕的副校长群发信息给全校的600名家长同志,信息内容的大意是有两点。第一,从今以后下雨天不允许家长进校园接学生,因为一到了下雨天都是家长背着包,搀扶着学生,进校园后蹲在地上帮学生换鞋子, 学校希望以后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第二,提出了对学生的具体要求,雨伞请用有弯钩的以便挂在走廊栏杆上,所有雨具不允许进入教室,书包请孩子每天晚上自己根据课程表进行整理,经常用的字典、课外书等可放学校柜子里!
吴副校长群发的这好几百字的信息,回复的家长有且仅有2个,用的还是神回复,收到!就这2个字不仅让吴副校长颜面扫地,也促使她自己在朋友圈反思,是不是自己做了一件 让全校家长不受待见的事!
至此以后估计我们的吴副校长再也不会做这样的行政决定了,也许她会认为所有为了孩子的自理自制方面的教育在中国是徒劳的。
中国式的大包大办,自古就有,上下五千年。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直到孩子成家立业。都离不开父母的身影。读幼儿园,家长负责接送孩子到教室。(注意:是抱着或者背着)甚至有些幼儿园的孩子在家的时候还是父母亲或者爷爷奶奶的喂饭。
上小学时,也是家长全程接送到教师。帮忙背包,帮忙撑伞,帮忙拿水壶。 到初中和高中时,学校离家较远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帮忙洗衣做饭,生怕孩子吃的没营养,天天变着花样做各种可口的饭菜。
读大学时,孩子长大懂事了,稍微好一些。不再陪着,而是每天聊着,电话不断。要是孩子突然打个电话回来说急需要什么的时,家长要么立刻行动,要么转账,要么连夜出发赶到学校。
孩子结婚嫁娶时,男孩子得给准备婚房,女孩子得给准备嫁妆。 孩子们成家有自己小孩后,做父母的还得腾出手来照顾自己的孙子,一直待到自己的孙子长大上幼儿园或者小学。
中国人就这样一代代的一辈辈的按照这种轨迹在延续自己的包办和义务。
中国式包办说不好吗? 也说出哪的不好,说好吗? 也拿不出科学合理的依据。我所认识的80,90后基本上都是包办模式下出来的孩子,不敢说都很有出息,至少也得到了社会和世界的认同,80,90后也有在各领域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等。目前社会上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也是80,90后为主。
中国式包办的背后也衍生出了极少数的一批废材和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人。他们的依赖程度不敢想象,一辈子都是依靠父母,而自身没有发展自己的学历和一技之长,造成坐吃山空, 到头不仅误了自己的人生,还劳累父母一辈子。包办不反对也不支持,包办的同时自身也要有培养自己的技能和专长。
中国式的包办,不应该停留在过去思维的经济和生活的全包办。应该发展和延伸为人生起步阶段经济,生活的小部分包办,大部分的包办由孩子自己包办,提高孩子的个人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
上面说的吴副校长,提出的要求也算是合情合理的也比较科学的。对孩子的未来也是有益助的,要求学生家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具体到书包和字典的摆放等细节,显然吴校长在做决定前也是做足了功课的。但在家长同志们的内心根本不买账,大家习惯了这种生活模式和方式,大家心里肯定在想,你一个校长太不把我们家长当回事了吧, 任何决定岂容你想改就改,说改就改的。
所以吴校长收到的回复有且仅有2条,看不到的回复估计是家长们在背后对学校这种行政决定合理性的质疑,以及对学校人性化是否偏颇的大讨论。
如果吴校长换成另外一种方式,也许还可以收到一些效果。比如采取家仿式或者问卷调查式的方式,让家长慢慢接受学校下雨天不让家长进校园的理由和决定。
或者学校下雨天不让家长进校园的决定不以行政命令方式,以学校论坛讨论引导的方式,让家长一步步接受也是可以的。
行政决定切忌不可急功近利,任何决定不能说改就该。给大家消化和习惯的时间,给大家适应的时间。否则换来的是学校与家长的离心离德, 对学校与家长的后续配合也会存在一些障碍。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包办,固然有一部分是过分的溺爱,确实是很可悲,确实也害了一部分人。但是绝大多数的家长理解且能认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不会盲目的溺爱和无厘头的溺爱,但是合理的关爱还是需要的。毕竟中国还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毕竟孩子还小,需要给予一定的关爱,更能增长孩子的自信。
学校校长以一条信息和广播决定来改变一个固有且家长们都认可的事实,也显得过于仓促,同时也给学生家长们造成行政干预教育的错觉。校长们,吃一堑长一智,下次可不能这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