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是指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处于兴奋并引起听神经的冲动以至于传入信息,经各级听觉中枢分析后引起的震生感。(来源于“百度百科”)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通道。它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听觉能力就是在听力的基础上对声音的认识能力。听觉能力主要有听觉察知、听觉分辨、听觉识别和听觉理解四个阶段。听觉能力强的孩子注意力也就强,而注意力弱的孩子注意力则是分散的。
听觉能力弱的孩子主要有以下表现:
1、“耳边风”:对家长说的话充耳不闻;
2、眼神“发飘”:平时和别人讲话很少有目光交流,不敢与人正视;
3、打断别人说话;
4、听讲解东张西望,很不不耐烦;
5、上课时走神、搞小动作,常因外界的细微干扰而分心,听课常是听一点,漏一片;
6、对老师提问答非所问,甚至连老师问的是什么问题也没搞清楚;
7、对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听漏听错;
8、在写作业时,一听到细微的声音便转移注意力;
听觉能力弱的孩子我们就常听见老师给他的评价:“老走神儿”、“注意力不集中”、“不会听讲”、“多动”、“不遵守纪律”等。家长成为老师“请客”的对象。
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孩子的听觉能力呢?下面一些活动可以作为参考:
活动一:你听到了什么
家长和孩子在家里一起闭上眼睛,安静地聆听各种声音,这些声音包括家里的流水声、电视声、街上的嘈杂声、楼道里的走路声、邻居说话的声音、天空中的鸟声等。鼓励孩子既能倾听房间内的声音,又要倾听房间外更远一些的声音。由近及远、由少到多进行。
活动二:看谁听得多
方法同上,家长和孩子来个比赛:看谁听到的声音多且准确。
活动三:看谁模仿得像
这项活动主要训练孩子对声音模式的注意。要求孩子要闭上眼晴或背对大人,大人做拍手、击鼓、敲击的动作,并向孩子提问:”你听到了几下声音? 能不能把刚才听到的声音拍下来?”大人逐渐用不同节奏、不同音量等形式拍奏,要求孩子模仿刚才的声音。如“重一轻一重一轻一重一轻一轻”的音量模仿、“慢一渐快一很快一渐慢一慢”的节奏模仿、用筷子有节奏地敲碗和桌子“碗一桌一碗一桌一碗碗碗一桌”。
活动四:看谁听得准
给孩子读一组词,规定某一标准让他认真听(如听出类别、用途、生活习性等),当听到属于这一标准的词时,就拍手。正确率越高,说明孩子听觉注意力越好。如:
—听到动物就拍手:钱包、猫、桌子、狗、老虎、苹果、台灯、大象、茶杯、蝗螂、麻雀……
—听到能装水的词就拍手:盆、棍子、电灯、桶、碗、壶、铅笔、桌子、盘子、书、瓦罐……
……
活动五:看谁做得对
还可以由家长说出一个词,孩子做相反的动作。起初可以只用一对相反的词来测查,孩子较大时,就可以用两对甚至三对相反的词来测查了。比如家长说“大圆圈、小圆圈”,孩子听“大圆圈”用两只手比成小圆,听到“小圆圈”,用两只手比成大圆。家长可随意排大小顺序。
孩子在正确理解反义词的基础上正确反应,正确率越高,说明听觉注意力越好。
活动六:“打电活”
家长用一根长约3米的线穿过两个纸杯底部的中心(两个纸杯的口向外作为听筒),在线的两端系上一根小竹签,使线不会从小孔中滑走。家长和孩子各拿一个纸杯,当线拉紧的时候,就模仿打电话,家长对着纸杯轻轻讲话,孩子把纸杯罩在耳朵上仔细听。
活动七:听一听,辨一辨
家长对孩子说:“小羊在篱笆旁捉虫,小鸡在树上唱歌,小鸭在树下吃草,小鸟在水里游泳。”请孩子听到后根据生活经验改正句子:“小羊在树下吃草,小鸡在禽笆旁捉虫,小鸭在水里游泳,小鸟在树上唱歌。”
活动八:听故事讲故事
给孩子讲一个短小的故事,让孩子听一遍后就尝试给你讲一遍。以后逐步要求,要模仿你的动作,绘声绘色地讲解而且故事也越来越长。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